宋皇佑三年(公元1051年),黃庭堅的父親黃庶出任許州(許昌)知州、觀文殿大學士文彥博從使。少年的黃庭堅隨父親黃庶時常在許州周邊鄉(xiāng)間行走,了解縣區(qū)民風民情。
一日,黃庭堅父子倆沿著許宛古道,一路向南過繁城,登受禪臺;到裴城,聽夜雨;不經(jīng)意間來到定陵(北舞渡)汝河北岸的洪山古廟。父子倆立即被眼前古色古香,風景優(yōu)美古廟吸引。進入古廟后,首先拜會主持,不巧主持外出化緣不在。正想著返程時,一位身著素衣老者從后院走來,黃庶立即上前敬問,可否有時間講講洪山廟故事?老者帶領黃庭堅父子倆來到一處廊亭坐下,一番含蓄之后,慢慢道出了這座洪山廟的來歷。老者從廟宇開建講起,到漢代司徒、太尉兼尉衛(wèi)丁鴻年輕時,在洪山廟開辦的白虎觀書院教書育人,惠及鄉(xiāng)親。再到元和十二年(817年)八月,唐代宰相裴度在洪山古廟安營扎寨,行軍司馬韓愈在白虎觀書院起草書寫《平淮西碑》等等。
老者知識淵博,見識廣泛。還給黃庭堅父子倆講了一個不為人知的故事。說是裴度和韓愈領命來平淮西王,安營扎寨后,準備上書皇帝,奏明情況。就令侍從準備筆、墨、紙、硯,過了好一會兒,不見侍從回報。裴度和韓愈就一起來到書房,只見侍從正在哭啼。倆人很是納悶,他倆誰也沒有怪侍從,怎么會哭啼呢?就喚來侍從問明事由。侍從哭啼著說:因出征時間緊,加上自己慌張,剛才大人要寫奏章,我把文房四寶盒拿出,筆、墨、紙都住備好了,發(fā)現(xiàn)出門時忘帶硯臺了,無法研墨。裴度和韓愈聽后哈哈大笑。韓愈說,你不用哭啼了,我來想辦法。
第二天,韓愈和侍從身著便衣來到洪山廟南門外的定陵(北舞渡)水旱大碼頭善德雀壺街,進了幾家店后,都沒看到想要的東西。后來,在一家掛著恒盛義招牌的日雜店門口停下腳步。店內(nèi)有糕點、柴、米、油、鹽、醬、醋、茶、陶器、瓷器、紙張等貨物齊全。韓愈就上前拱手詢問店老板貴姓,老板回敬道,孔子曰,一貫三為王,本人王姓。韓愈心中驚喜道,敢問王老板可有硯臺出售?老板再回敬道,我們家燒制陶瓷,前一段時間,剛制作好一批陶硯,說著話,就拿出陶硯。韓愈接過陶硯,立即被陶硯的做工考究吸引,只見陶硯造型不僅有上古遺風,而且陶硯表面打磨細膩,刻繪符號清晰工整,堪與黃河澄泥硯比美,一時愛不釋手,就問此硯何名?老板回道,自己家燒制的,還沒命名。看先生是不是尋常人,請先生賜名,韓愈隨口說道,你們這村西有個湖,名曰:西貝湖。“西”和“貝”組合起來叫“賈”字,有富甲一方的“甲”之音,就叫“賈湖陶硯”吧!。
清風拂來,一陣風鈴聲響起。讓聽得津津有味的黃庭堅父子倆從跌宕起伏的故事中回過神來。黃庶問老者,從唐代到現(xiàn)在歷經(jīng)這么多年,不知“賈湖陶硯”還燒制不燒制了?我也想購置幾方“賈湖陶硯”自用和奉送老師文彥博。老者回道,前些日我到萬里茶道善德雀壺街驛站周邊化緣,恒盛義招牌還在,不過是新做的,恒盛義的老板還施舍很多物品。由于恒盛義他們家族因為樂善好施,家族興旺,至今傳承很多代了。“賈湖陶硯”應該還燒制吧!您想要“賈湖陶硯”,我們洪山廟藏經(jīng)閣還有幾方老硯。據(jù)說是漢代丁鴻辦白虎觀書院傳下來的古董,又傳是丞相裴度和行軍司馬韓愈施舍的遺物,送給先生好吧?
黃庶聽后連連擺手,說是廟宇的物品不能要,尤其是這樣貴重的物品更不能要。說罷謝過老者,帶領黃庭堅來到善德雀壺街。繁華街市非常熱鬧,走著走著,黃庶回頭一看,不見黃庭堅的身影,立即把黃庶驚出了一身冷汗,黃庶連忙往回找兒子。同時慌忙問路過的行人和敞開門的店家,都說沒見到一個男孩。正當黃庶無助時,猛地發(fā)現(xiàn)恒盛義的招牌,店門敞開著,店內(nèi)沒人。黃庶身不由己的走進了店內(nèi),透過貨架看到后門院內(nèi)有個小孩身影,很像自己的孩子,正在坐那忙活。黃庶立即奔向后院,走進一看,只見店家正在教自己的兒子做陶硯,焦急的心情一下松弛了下來。
經(jīng)過揉泥、入模、拍打、出摸、雕刻、修整、拋光等幾道工序后,黃庶只見兒子累得一頭汗,才做出了一件陶硯坯。然而,很有成就感的少年黃庭堅,接二連三又做了好幾個陶硯坯。恒盛義店家問黃庶,這是你兒子吧!順口說道,他很有天賦。非常喜歡我們制作陶硯技藝,這樣有心的少年不多見,將來一定成為大家,光門耀祖。黃庶會心一笑,連忙道謝,并說明是洪山廟的一位老者指引來恒盛義的。店家說,不用謝,你說的哪位老者是我們恒盛義老祖宗,今年有多少歲了,我們家族人都不知道,只知道他是我爺爺?shù)臓敔數(shù)臓敔數(shù)臓敔數(shù)臓敔?hellip;…。一直在洪山廟做義工,歷經(jīng)好幾個朝廷了,每天在廟里掃地打掃衛(wèi)生,為廟里化緣,閱歷豐富,學問很深。黃庭堅父子倆聽后很感動,立即掏出銀兩說是要購買幾方“賈湖陶硯”。恒盛義店家說,既然你倆和我們恒盛義老祖祖有緣,銀兩就免了,送您倆 “賈湖陶硯”,預祝兩位寫出好文章,金榜題名,恩惠八方,造福子孫后代。
一代詩人黃庶協(xié)少兒郎黃庭堅在許州期間,到舞陽多次拜樊噲墓,用恒盛義的“賈湖陶硯”研的濃墨寫下了《樊候廟》:“陰森樊侯廟,古木澧水傍。茲民畏如生,奔走豕與羊。家家奉侯諱,若在父母堂。我來憩行役,再拜奠公觴。緬思英豪姿,名與此水長。風偃眾樹枝,擬若怒鬣張。陰官有兵師,想在賁育行。今茲戎虜驕,內(nèi)為府庫瘡。安得七尺軀,長戟再激昂。橫行匈奴中,庶以康肺腸”的千古絕唱。此后,黃庶帶著黃庭堅又寫下了《依韻和舞陽楊令九日羊川鄉(xiāng)同小隱之作》《送真長書記知舞陽》情懷詩文,為少年的黃庭堅心靈深處,種下了舞陽綿綿的鄉(xiāng)情。
北宋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黃庭堅榮登進士第,任葉縣縣尉,葉縣離舞陽不足百里。閑暇時節(jié),約同年好友舞陽縣尉裴仲謀經(jīng)常郊游,黃庭堅行走于舞陽縣,酷似回鄉(xiāng)青年,多次拜樊噲墓,用“賈湖陶硯”挑燈夜書《題樊候廟兩首》(其一)“漢興豐沛開天下,故舊因依日月明。拔劍一卮戲下酒,剖符千戶舞陽城。鼓刀屠狗少時事,排闥諫君身后名。異日淮陰儻相見,安能鞅鞅似平生”。(其二)“門掩虛堂陰窈窈,風搖枯竹冷蕭蕭。邱虛余意誰相問,豐沛英魂我欲招。野老無知惟卜歲,神巫何事苦吹簫。人歸里社黃云暮,只有哀蟬伴寂寥”。
黃庭堅一生雖然仕途不得志,顛沛流離,跌宕起伏,但與舞陽“賈湖陶硯”結(jié)下了深厚的情緣,無論走到哪里,文房四寶,離不開舞陽“賈湖陶硯”。先后書寫《松風閣》《砥柱銘》等名篇大作。再次途徑舞陽時,又寫下了《書舞陽西寺舊題處》“萬事紛紛日日新,當時題壁是前身。寺僧物色來相仿,我似昔人非昔人”。
王亞東 :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會員、漯河市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副主席、漯河市工藝美術家協(xié)會副主席。九三學社成員,九三學社中央書畫院成員、河南省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著有《舞陽賈湖陶》。出版合著《救命符》。先后在《人民日報》《河南日報》《大河報》《河南經(jīng)濟報》等發(fā)表散文、詩歌、小小說等。
責編:瘦馬 編審:王輝 終審:盧子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