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闊平坦的水泥村道,干凈整潔的村容村貌,紅紅火火的扶貧基地……近日,記者深入郾城區農村,但見脫貧攻堅悄然改變著貧困村的舊模樣,改善了貧困群眾的生活。一個個扶貧項目的落地,讓貧困戶脫貧又致富,小村變化日新月異,昔日貧困村成為一個個名副其實的美麗鄉村。
聚力同心拔窮根,干群攜手奔小康。郾城區將脫貧攻堅作為頭號政治任務,以“千名干部下基層”為抓手,堅持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在精準推進上下實功、在精準落地上見實效,精準發力,打出脫貧攻堅“組合拳”,既“摘窮帽”,又“拔窮根”,郾城區農村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開“方子”
深入一線把好脈
“戰輝哥,年后你有啥打算?”“不走遠,找個小工做做,也不耽誤照顧家……”2月24日一大早,郾城區發改委派駐李集鎮陳東村工作隊隊員趙留成就開始了一天的忙碌,逐門逐戶走訪村里貧困戶,與他們拉家常,了解他們的生活、思想動態,幫助他們出主意、想辦法。
這只是趙留成300多天駐村扶貧工作的一個縮影。陳東村地處李集鎮東北部,地理位置偏僻,以傳統種植業為主,屬省級貧困村,全村共有390戶1689人,其中貧困戶70戶224人。2016年年初,郾城區開展“千名干部下基層”活動,趙留成來到了陳東村,成為一名脫貧幫扶隊員。趙留成深諳“找準窮根才能定出路”的道理,駐村伊始,他就和駐村工作隊其他同志一起開展“大走訪、大調研”活動,逐門逐戶與群眾拉家常、話發展,掌握村情民意,梳理問題清單,理清發展思路,找準幫扶重點,制訂了村級3年發展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建立了“113”幫扶臺賬并公開承諾,為實施脫貧攻堅、推動村級發展奠定基礎。
精準扶貧的關鍵是精準識貧,需要“把脈問診”、“對癥下藥”。2016年,郾城區建立區領導分包貧困村工作機制,抽調8名縣級干部和8個區直成員單位分包8個貧困村,在全區各單位抽調43人,成立8個專項小組,并結合“千名干部下基層”活動,派出駐村工作隊11個256名隊員,對貧困戶分包幫扶。同時,對基層扶貧檔案實行一戶一檔,將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退出貫穿全過程,真正做到“真扶貧”、“扶真貧”。
精準幫 干群攜手聚合力
“多虧了政府的好政策,俺終于搬出住了幾十年的破瓦房,沒花一分錢住上了新房子!”每每看到扶貧結對干部,李集鎮老集村66歲的劉長路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沒想到,俺老兩口這輩子還能喝上干凈衛生的自來水,這多虧了駐村干部。”這是商橋鎮大張灣村64歲的村民張秀梅常常掛在嘴邊的話。
這一件件實事辦到了群眾心坎上。怎樣才能把脫貧攻堅工作干好、干出彩,干到群眾心坎里?郾城區決策者要求全區各單位立足實際,各單位有指標,精準幫扶求實效。
區殘聯針對殘疾貧困戶不能外出務工的特點,向每戶貧困戶免費送雞苗50只,讓他們足不出戶就能增收;區民政局拿出316.25萬元,進行臨時救助,解貧困戶燃眉之急;區衛計委聯合扶貧辦為全區368名因病致貧人員免費進行體檢,慢性病鑒定48人,讓因病致貧人員減少看病開支,早日恢復健康;區交通局籌措資金,新建貧困村出行道路16.4公里,基本解決了貧困村群眾的出行問題;區水利局對3個還沒有實現安全飲水的貧困村進行水質檢測和安全飲水工程勘探規劃,力爭讓群眾喝上放心水;區建設局對全區貧困戶的住房進行摸底排查,已完成203戶貧困戶的危房改造工作;區教育局通過免學雜費等費用,為313名貧困戶子女減免學費約10萬元。
抓產業 項目為基助脫貧
藍天白云輝映下,美麗鄉村好風光。李集鎮純紅薯粉條名不虛傳,貧困戶脫貧路上大步走。李集鎮建立扶貧開發產業基地,成立陳橋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走“合作社+基地+農戶”的路子,吸納貧困戶入股分紅,貧困戶按每戶500元入股,每戶已分紅1290元。同時,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還可到基地打零工,一年收入達6000多元。
商橋鎮整合全鎮在冊貧困戶到戶增收幫扶資金157.09萬元,與市億峰商貿有限公司合作,對貧困群眾盈利分紅。市億峰商貿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嬰幼兒服飾生產、設計和銷售為一體的公司,設有天貓旗艦店,目前已累計銷售60萬件嬰幼兒服飾,取得全網類目銷售第一的好成績。目前,第一批分紅資金已打到賬戶上,每個貧困群眾拿到了1150元的分紅資金。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郾城區統籌“輸血補養”與“造血增能”,注重從就業、產業、低保、醫療等方面發力,既“摘窮帽”,又“拔窮根”,確保貧困群眾實現跨越式脫貧、持久性脫貧。全區累計投入扶貧資金3100多萬元,實現了389戶1216名農村貧困人口穩定脫貧。
扶貧攻堅路上,任重道遠。郾城區將精準發力,久久為功,從因地制宜完善政策、千名干部結對幫扶推動政策落地等方面下功夫,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責任編輯:翟柯